东汉末年时期到三国时期,除内战 其他国家对中原有没有发生过战争...
建安十二年(公元207年)二月
曹203想对乌桓用兵,左右有许多人反对,曹203一概不管.
乌桓属于东胡种,在秦汉之际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征服.此后, 乌桓不曾有过统一的组织.传说,霍去病打下了匈奴的东部属地 之时,把乌桓各部落强迫迁移到沿边的几郡的长城左右.
事实上这些部落,本来就是住在长城之外的.可能是:略向 南移,移近了长城而已.
光武帝刘秀的建武二十五年,辽西郡的乌桓领袖郝旦,率领 了许多"大人"与酋长之流,来到洛阳朝觐,表示愿意归化,留 住在中国境内.光武帝心软,封了他们之中的八十一名为王为侯, 让他们与他们的部众搬到长城以南,与汉人杂居,借此也利用他 们来抵抗不时侵扰的匈奴,或搜集有关匈奴内部的情报.他们却 也深感光武帝的恩德,经过了明帝、章帝、和帝三朝,一直不曾 闹事.
到了安帝以后,汉朝内政不修,边疆的文武官吏没有控制外 族部落的能力,乌桓便时而恭顺,时而叛乱.灵帝即位之时,乌 恒的力量已经足以威胁汉朝沿边各郡的安全.
在(易县一带与河北省怀来县一带的)上谷郡的乌桓领袖,名 叫难楼,有九干多个部落听他指挥.在(河北北部)右北平郡的领 袖,叫做乌延,有八百多个部落.在辽西郡的领袖叫做丘力居, 有五千多个部落.在(辽宁省)辽东郡的领袖,叫做苏仆延,有一 千多个部落. ,
献帝初平年间,丘力居的侄儿蹋顿成为辽西、辽东三个郡的 乌桓的领袖,苏仆延与乌延均和他一致行动.他帮助袁绍打公孙 瓒;袁绍"承制"以献帝的名义把他与苏仆延及乌延,都封为单 于;也把上谷郡的难楼封为单于.
袁熙与袁尚二人跑到柳城,去投奔蹋顿,不是没有理由的.
曹203想进军到柳城,不是容易的事,那时候,从河北省到柳 城,没有公路,也没有所谓"驿道".所有的,仅是山中的小路, 而且又要穿过长城.普通的商人、小贩,要走这些小路已经很难, 何况大军?至于输送军粮,那更是不能想象了.
曹203用脑筋想了一阵,决定开两条渠,用水道运粮,把粮食 从今天河北省的中部,运到河北省的东部.这两条渠,一条叫做 平虏渠,从呼拖河(滹沱河)到弧水;另一条叫泉州渠,从坻河到 潞河.这泉州不是福建的泉州,而是位于今日武清县南的汉朝的 泉州.换句话说,平虏渠在今日沧县之北;泉州渠在宝泃县东南. 潞河是今天的白河,因汉朝的潞县而得名,潞县在河北通县之东.
曹203在建安十二年四月间到达无终县(河北玉田),七月间遇 到大雨,许多河流都泛滥了,海边陆地的水也积了相当深,曹203 原意想沿着海岸绕到今日辽宁省锦县一带,再向北转往柳城,由 原意想沿着海岸绕到今日辽宁省锦县一带,再向北转往柳城,由 于这"傍海道"不通,就办不到了.
本地有一位了不起的人,姓田名畴,聚集了若干家老百姓, 移居在山地里避乱.他本可以不管曹203与乌桓之间的事,却感觉 到这是汉族的自卫问题,义不容辞.他向曹203毛遂自荐,作曹军 的向导,领曹军由一条叫做"卢龙道"的小路走,由蓟县之东, 穿过喜峰口经喀喇沁左旗,直抵柳城之西,全长五百多里(汉朝 的里,比现在的华里短).
曹军于八月间在梆城附近的白狼山,与蹋顿等人的兵作遭遇 战,获胜,杀了蹋顿,收降了胡人汉人二十几万.袁熙、袁尚与 苏仆延,逃往辽东,投公孙康.
东汉末年幽州对外战事
东汉初,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.建武二十一年(公元45年),汉将马援率军往讨,不胜.次年,匈奴内乱,且遭旱灾蝗祸,乌桓又乘机攻击之,匈奴转徙漠北.汉光武帝刘秀乃以金、帛贿赂乌桓大人.二十五年,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,贡奴婢、牛马及虎豹、貂皮等.汉乃封其渠帅、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、君长,许其内迁,使驻牧于辽东属国、辽西、右北平、渔阳、广阳、上谷、代、雁门、太原、朔方十郡鄣塞之内,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、河北北部、山西北部和中部、内蒙南部、鄂尔多斯草原一带.并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(今河北宣化),掌赏赐、质子、关市诸事.经汉明帝、汉章帝、汉和帝三世,汉与乌桓相安无事. 乌桓南徙后,原居地为鲜卑所占;少数留居塞外者皆归降鲜卑,自2世纪初起,常助鲜卑、南匈奴寇掠汉边;塞内乌桓则多从乌桓校尉抗击鲜卑、匈奴.2世纪中,汉与南匈奴对抗,各部乌桓亦各自为政,或从汉攻匈奴,或与匈奴联兵攻汉.2世纪末,汉还频频利用乌桓骑兵镇压各地义军.灵帝中平二年(185年),令张温为车骑将军,发幽州乌桓三千骑至关内镇压凉州义军.乌桓因数被征发,死亡略尽,人心浮动,军无斗志,皆临阵不战,逃归幽州各部.中平四年,泰山太守张举、中山相张纯等反,就利用幽州乌桓,寇掠青州、徐州、幽州、冀州四州,张纯自号弥天安定王,为诸郡乌桓元帅.中平六年,张纯死,乌桓军亦随之瓦解.后公孙瓒在河北称霸时与乌桓交好,被称为白马将军. 汉献帝初平元年(190年),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,其侄蹋顿即位,有武略,统一辽东、辽西、右北平三郡乌桓.建安五年(200年),袁绍被曹203败于官渡之战,旋即病死.十年,绍子尚等往奔辽西,投奔蹋顿.十二年,曹203远征乌桓,战于柳城,乌桓败绩,蹋顿及名王以下被斩,降汉者达二十余万口.曹203使柳城降者及幽州、并州各郡乌桓共万余落徙居中原,妻子为人质,精壮随军作战,由是三郡乌桓号为天下名骑.残留故地的乌桓,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,均与鲜卑融合;内徙者则渐为汉人所同化. 东汉末年,檀石槐一度统一了鲜卑诸部,在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域,建立了东、中、西三部的军事部落 三国-鲜卑等部(公元236~262) 大联盟.但延时不久,鲜卑又陷于诸部林立的分散状态.东汉丞相曹203当权时,西部鲜卑叛离,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:一是步度根集团(檀石槐后裔),拥众数万,据有云中、雁门一带,二是轲比能集团,分布于代郡、上谷等地,三是原来联盟"东部大人"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,散布于辽西、右北平和渔阳塞外.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强,影响大.袁绍据河北时,汉人为避其苛虐刑政,多投奔鲜卑轲比能,轲比能令其族人向汉人学汉语,学汉字,学兵器制造术,势力逐渐强大起来. 建安年间,曹203驻军幽州时,轲比能等鲜卑首领通过乌桓首领阎柔贡献方物,表示臣服汉朝.直至后来三国时期的魏国曹丕,对这些首领依然给予安抚.黄初元年(220年),轲比能向魏文帝曹丕献马;二年,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;三年,又率部3000余骑,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魏国"互市",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.后轲比能集团势力不断强大,先后兼并了步度根等部,最终统一了漠南地区.轲比能强大后,屡犯魏国边境,后为幽州刺史、护乌桓校尉王雄遣刺客所杀.漠南统一局面又再度陷于四分五裂之中.东部鲜卑先后兴起宇文部、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势力,他们乘机南迁,占有乌桓故地.宇文部本非鲜卑,后来东迁辽东与鲜卑人杂处,归附檀石槐后,逐渐鲜卑化.段部出自辽西鲜卑,居地中心在令支(今河北迁安县).
东汉末年乌丸跟乌桓有什么区别?
"乌桓",中
国古代民族之一.亦称作"乌丸",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—支.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.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、蒙古、通古斯诸说,未有定论.公元前3世纪末,匈奴破东胡后,迁至乌桓山(又叫乌丸山),遂以山名为族号,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.公元前119年(西汉武帝元狩四年),汉军大破匈奴,将匈奴逐出漠南,乌桓又臣属汉朝,南迁至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五郡塞外驻牧,代汉北御匈奴.公元49年(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),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、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,即今辽河下游、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.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,逐渐发展壮大,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,分成若干部落,各自为政,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.
三国时期的乌丸
"乌桓",亦作乌丸,乌桓族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.东汉末年,因曹魏征讨,在柳城之战中失败,蹋顿被斩,除部分乌桓人远迁辽东地区外,"其余众万余落,悉徙居中国".此后,这个古代民族逐步在历史中消失.